一、基本情况
海洋生物种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发改高技﹝2017﹞2216号)的依托体育博彩app建设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项目。
海洋生物种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福建特色海洋生物种质创新为主要研究方向,集科研实验、成果展示、技术推广、学术交流、科技培训等为一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优势,重点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实现“产学研用”科研发展机制的工程研究中心,将致力于促进福建特色海洋渔业品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开展石斑鱼、东方鲀、真鲷、凡纳滨对虾、牡蛎、菲律宾蛤仔、海带、仿刺参等福建特色海洋生物的种质资源库建设、良种选育、种苗规模化繁育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技术研发。整合优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效延伸产业链,拓展海洋生物苗种产业链。
中心以体育博彩app为牵头单位,联合厦门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市厦兴龙水产种苗有限公司、中海东壁岛(福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宝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一嘉海带苗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采用“以一带四”的辐射状格局。开展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种质资源库建立、良种选育、种苗规模化繁育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技术研发和推广。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
海洋生物种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一库一中心四个分中心”的模式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和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种业四个分中心,总建设面积14000m2。
1.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位于体育博彩app,面积为800m2。包括海洋生物标本库、活体种质保存库、精子冷冻保存库、海带雌雄配子体克隆库、海洋生物DNA库和种质资源信息库等。
2.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位于体育博彩app,面积为2200m2。包括海洋生物种质资源评价与保护实验室、海洋生物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实验室、海洋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实验室、海洋生物质量安全综合防控实验室等。
3.鱼、虾、贝、藻类4个分中心
⑴ 鱼类种业分中心:位于厦门翔安小嶝岛厦门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厂区,主要开展石斑鱼、东方鲀和真鲷的良种培育与产业化工程建设,面积3300m2。建立鱼类良种活体库、良种培育车间、集约化生态养殖示范池、病害监测实验室等。
⑵ 虾类种业分中心:位于厦门海沧厦兴龙水产种苗有限公司厂区,主要开展凡纳滨对虾的良种培育与产业化工程建设,面积3200m2,建立虾类良种活体库、良种培育车间、集约化生态养殖示范区、病害监测实验室等。
⑶ 贝类种业分中心: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中海东壁岛(福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宝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开展葡萄牙牡蛎、菲律宾蛤仔等经济贝类的良种培育与产业化工程建设,面积2200m2。建立贝类良种活体库、良种培育车间、病害监测实验室等。
⑷ 藻类种业分中心: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福建一嘉海带苗业有限公司内,主要开展海带良种培育与产业化工程建设,面积2300m2。建立藻类良种活体库、良种培育车间、实验室等。
中心构成如下图:
三、主要技术成果
1.石斑鱼新品种“云龙石斑鱼”
鱼类种业分中心2018年作为主要研发团队的云龙石斑鱼新品种(GS-02-002-2018)通过国家审定,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云纹石斑鱼相比,1龄鱼平均体重提高了208.8%;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相比,育苗难度显著降低,耐寒性提高了6℃;与广泛养殖的杂交种珍珠龙胆相比,1龄鱼体重平均提高了31.4%。新品种云龙石斑鱼更适合于福建地区养殖,扩大了石斑鱼的养殖区域并提高了养殖效益。
2.凡纳滨对虾新品系“厦兴龙1号”
虾类种业分中心以进口凡纳滨对虾SPF亲虾子1代为选育材料,以体重、生长速度和存活率为选育标准,通过仔虾抗逆实验、攻毒实验、免疫测试及种质分析等辅助选择技术,建立了稳定的繁育群体。通过群体选育与杂交,获得具有杂交优势的子代,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健康种苗 “厦兴龙1号”。“厦兴龙1号”生长速度比常规品种增长超过14.7%,养成存活率提高29.5%,达到产业化生产水平。
3.葡萄牙牡蛎新品种“金蛎1号”
贝类种业分中心采用选择育种方法,自主培育出速长-黄壳色牡蛎“金蛎1号”, “金蛎1号”牡蛎新品系壳色呈金黄色,生长速度较未选育种牡蛎提高10%以上。2015年7月“金蛎1号” 被评为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第二批“福建十大渔业品牌”,2016年12月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的审定,2017年4月获批国审水产新品种证书(GS-01-008-2016)。
4.葡萄牙牡蛎新品系“福蛎1号”
贝类种业分中心采用选择育种方法,自主培育出速长牡蛎新品系“福蛎1号”, “福蛎1号”单位面积产量和综合效益提高15%以上。
5.单体牡蛎养殖模式
贝类种业分中心研究开发了单体牡蛎附苗材料、中苗培育方法、海区养殖设施设备及养殖方式等,建立了与福建海区特点相适应的高效单体牡蛎养殖模式,单体牡蛎养殖模式较传统养殖方式产值与效益均大幅提高,现已在泉州深沪湾示范养殖,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成果已通过省级验收。
6.菲律宾蛤仔种苗繁育技术
在菲律宾蛤仔种苗繁育技术方面,贝类种业分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和福建省相关科技项目8项,在体育博彩app首创一套菲律宾蛤仔大水面人工育苗和海区中苗(白苗)培育技术与工艺,实现菲律宾蛤仔苗种产业化生产,使福建成为我国菲律宾蛤仔苗种最主要生产基地,为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化奠定了重要的种苗保障基础;率先构建我国南方蛤-虾混养、蛤-虾-蟹混养、蛤-虾-鱼-蟹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建立一整套养殖技术工艺,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发出一整套菲律宾蛤仔净化、低温保活流通生产技术工艺,制定菲律宾蛤仔净化生产流通HACCP管理体系,在国内率先制订了净化海水贝类福建省地方标准和净化技术规范,提升了菲律宾蛤仔食用安全水平。
7.海带新品系“海嘉1号”
藻类种业分中心利用群体选育技术,育成海带新品系“海嘉1号”。2018年省水产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在霞浦县下浒镇对海带“海嘉1号”的中试测产验收。验收结果显示,“海嘉1号”新品系比传统养殖种叶片长度增幅 24.3%,宽度增幅6.8%,厚度增幅7.6%,单株鲜重增幅46.2%,亩产增幅58.3%。2019年省水产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在霞浦县长春镇进行了海带“海嘉1号”的中试测产验收。验收结果显示,“海嘉1号”新品系比普通品种叶片长度增幅 14.57%,宽度增幅 11.33%,厚度增幅 5.53%,单株鲜重增幅 30.39%,亩产增幅 30.39%。“海嘉1号”海带新品系采收藻体呈黄褐色、无褐斑、假根发达、柄部扁圆且较长,中带部与边缘部的叶片厚度均匀。
8.仿刺参新品系“福参1号”
工程研究中心首次较全面地开展了南方刺参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从南方刺参度夏方法、养殖模式、耐高温品系选育、病害防控等方面着手,开展刺参南方养殖模式和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实现了刺参南方全人工育苗生产,培育仿刺参苗种1.2亿头以上,早繁孵化率85%,育苗成活率66.7%,并确立了仿刺参耐高温和抗病品系选育方法,选育品系在增长率和成活率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培育出仿刺参新品系“福参1号”;率先解决了刺参南方度夏的关键技术问题,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刺参南方养殖的模式。
9.南移仿刺参饲用益生菌制品开发
工程研究中心较为系统的我国主要经济海参(仿刺参)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资源进行分析评估,已筛选获得3株海参(仿刺参)原籍饲用微生物。通过建立小试生产车间,获得海参饲用微生物制品小试样品,微生物制剂类产品和粉剂类产品等。